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一卷 独战皇宫众妃 第052章 江湖两把刀  (第1/2页)
    雍正元年九月,上京城。    细雨。微风。紫禁城永定门外百丈。契丹扶桑擂台。    擂台长宽二十丈,足够大。    全部用铁木搭建,足够坚实。    擂台分两层,第一层略低一些,占五分之四的地盘,第二层略高一些,上面摆了二十位椅子。每位椅子旁边有张小木桌,木桌甚为简朴带木雕花,精致得来不会太艳。这是扶桑的风格。    其实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,这叫既要做表子,又要立牌坊。你说地方小摆不下大桌子,什幺都结了,非要说桌子精致,又不许人家说花哨,所以说小鬼子真是脸皮厚。    这一天清晨,那些花哨的桌子上摆了几碟花生,放了几壶清酒。    几名契丹莽夫和几名扶桑武师坐上了那些座位,旁边站了两名服侍的丫环。    那些武师一边嗑着花生瓜子,一边相互交谈着,任那马前卒在擂台前面吆喝。    低一级的擂台上,站立了十八个刷了金油的铜人,这是契丹莽夫的十八铜人阵。    擂台约有半人高,设两个楼梯,一个在后台,供契丹扶桑武师上去。    另一个楼梯在前面,供攻擂之人上去。    在擂台的四个角上摆放着四个武器架,上面各种武器阵列,甚至还有一些西域的武器暗器。    这是擂台的基本形状,无二。    在前面擂台边上,摆着一张桌子,桌子上面用青石块压了厚厚的一叠纸张,纸张是用三国语言写着的擂台协议,无非就是什幺重在比试,但拳脚无眼,死伤自负一类的话语。    纸张上面有十位武师当众按下的指模,还有大清上京城朱雀大街县衙加盖的证明公章,证明了比武所用所有的武器纸以及搭建的木头全部经过仔细检查,只要攻擂的人在旁边加多一道指模就算完成了协议。在纸张的一旁,放着一盒朱丹印泥,供上台挑战擂台的勇士画押。    真正的擂台正式来临。    上京城飘着细雨,迷濛着这座都市。    与这天气极为不符的,是上京城里挤满的人群,许多人冒着烟雨,挤到了擂台下,纷纷观看着这场异常激烈的擂台。    那些武师的徒弟,正站在台上呱叽呱叽地叫嚣,什幺有种上来挑战,什幺清国无勇士之类的,他的后面站着清一色的十八铜人,不言不语,就像十八根柱子一般杵在那里。    终于有人忍不住了,想要上台去,被一旁的友人拉住了。    也有人紧握双拳,嘎嘎作响,却无奈力不从心,担一担柴都觉得吃力,又如何能破那十八铜人阵呢?    第一天,无人应战,契丹扶桑武师嗑了一天的瓜子。下台休息。    第二天如是。无人应战。    第三天亦如此。    群情悲愤,到处都有人在拍桌子,气不过,甚至有人开始买醉,对现状失望,有人去县衙擂鼓,请求为民清贼,也有人到西山佛陀寺烧香请神,降临法身,呼唤真英雄。    这是月擂的惯例,所谓月擂就是摆擂台时长为一个月的,前三天一般不去挑战,这算是给摆擂之人留下一点尊重,不然一摆上去你就去端掉别人的擂台,有点太损,过则太盈,少则太缺,因此慢慢成了一条不说出来的默契。    除非是一些不太熟悉规矩的初入江湖的武士,或者一些心太急的莽汉。    哪怕是招亲擂台亦是如此,前三天一般很难有中魁的,因为真正的高人都知道月擂的规矩,所以都会选择在三天之后再出手,一举定乾坤。    像这种这幺大的擂台,实属罕见,所以一般的莽夫是不敢上去试的,只有一些高深的侠士隐在各处,蓄势待发。    第四日,依旧微雨。九月的天,本不该这幺多雨,而且是这种毛毛小雨。    在扶桑狗依旧叫嚣的时候,有人上台了,一名三十多岁的壮汉,他修长壮硕的身材,一身粗布麻衣,满脸腮胡。    他画押上台后,朝擂台下一作揖,“在下膝下一子,早已经被契丹兵杀死沙场,唯留下一女,却在去年不幸夭折,老身孤家寡人,但就做这试金石,今日我便为大家探探虚实。”    他说得大义凛然,视死如归。    当下,有人认出了,那是苏州一个卖艺为生的人家,人叫七叔,去年还时常看到他带着孙女在苏州城大街上表演,最近没见了,有时看到他一人在街上表演些小把戏,还有人看到他前日在上京城酒家里吃喝无度,花钱甚是大方,没想到竟然孙女一早夭折了,他活着没什幺希望,但赶到这上京城来,用有用之身,舍最后大义,为下辈子积福去了。    一股悲凉的情绪飘在擂台的上空,本就迷濛的天气更加地压抑了。    七叔一声怒吼,抽出自身的短刀,冲向十八铜人阵。    那是一把断刀。刀把处是一个虎头。    “啊,断刀流,他竟然是断刀流的始祖断刀七。”    人群中有人看到那把断刀,道出了断刀流的传说。    一个能开创一个流派的高手,也曾经在江湖中叱诧风云,后来不知道为何隐居了起来,却没曾想人生坎坷,几十年后,当年英姿飒爽的断刀流断刀七竟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