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五十八章 亮已经等了很久很久  (第4/5页)
道崎岖,竹影森森,在道路左侧竹间,却是有一竹屋,里面传来高歌声音。    “大兄快看。”    关羽指着那竹屋说道:“前面就是孔明先生家,唯独此处有竹屋,莫怕是先生与友人在高歌?”    “哦?”    刘备便说道:“一同去看看。”    三人策马来到竹屋前,歌声已经愈发清晰。    就听到里头高谈阔论,嬉笑不停,而且还有酒味传出,勾得张飞不由自主的吸了吸鼻子。    “谁啊。”    似乎是听到了门外的马蹄声,有人问道。    门口有门帘,只隐约见里面人影绰绰,刘备在外面喊道:“不知孔明先生在否?”    “请进。”    门内有人说了声。    刘备就进去,见到里面有三个中年儒生,此刻正烤火煮酒,一同高歌,便拱手说道:“不知哪位是诸葛孔明先生?”    其中一人问道:“你找孔明有何事?”    刘备依旧拱手,认真说道:“在下刘备,字玄德,听闻隆中有大贤,便来寻访。”    “哈哈哈哈哈。”    三人大笑着。    其中有人说道:“这隆中确实有大贤,但我们并非孔明。”    “哦?”    刘备忙问道:“不知三位是?”    “在下石韬,字广元。”    “在下孟建,字公威。”    “在下崔均,字州平。”    三人一一行礼,正是石韬、孟建、崔均。    “原来是三位大贤。”    刘备从徐庶那听说过三人的名字,他知道这三人是他们的好友。    能跟诺葛亮徐庶沈晨当朋友,肯定胸中必有智谋,而且对世事也一定会有他们的看法,因而他拱手说道:“而今天下大乱,刀兵四起,诸侯割据,奸臣弄权,汉室倾危,三位大贤为何隐居于此,不问世事呢?”    崔均笑着摇摇头道:“我知皇叔虽有仁义之名,但依我看,天下大事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,并非人力所能改变。自古以来,治乱无常。”    “这是何理?”    刘备皱起眉头,他是汉室宗室,并不想听到什么汉室江山已经没办法挽回之类在这种话。    崔均说道:“当年高祖斩白蛇揭竿起义,三载亡秦,五年破楚,建立大汉朝,这是由乱而人治。可汉室天下传了二百多年,传到孝平皇帝,出了奸臣王莽。王莽用三杯鸩酒害死平帝,翁夺婿业,天下又由治人乱,老百姓不能平安度日。”    “后来依仗光武世祖皇帝复兴汉室,重整基业。自光武之后,天下由乱而人治。现在汉室天下又传了二百多年,传到桓、灵二帝,奸臣弄权,干戈四起,又由治而人乱。到底要乱到何时?有谁能够扭转乾坤,转人治世之道?”    “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,这一切都是难以估计和预料的。皇叔打算请孔明辅佐您完成王霸之业,挽回汉室,恕我直言,恐怕不是那么容易。诸葛亮即便出山,也是枉费心力。顺天者逸,逆天者劳。数之所在,理不得而夺之;命之所在,人不得而强之。”    听到他这番话,刘备的眉头皱的更深了。    他看向石韬和孟建说道:“二位先生也是如此吗?”    石韬笑了笑说道:“我倒并非这般作想,《周易》有言,人强胜天。古往今来,多少逆天而行之事,便是沈晨亦如此而为,只是我才智不足,做不到阿晨那般地步,也许孔明能做到,谁又能知呢?”    孟建也说道:“不错,只是我观阿晨虽是逆天而行,可到头来北方的曹操依旧成事,恐怕便是天命在曹而非汉,我等也只能观望为之。”    这就是三个人的理念不同,崔均只想着不问世事,于是便隐居山林,终日寄情于山水。    而石韬和孟建则还是有出仕的念头,但却不像沈晨那样逆天伐曹,而是想顺应天命,看看将来谁能夺天下,就跟着谁。    历史上他们的命运也是如此,崔均隐居最终不见踪迹,石韬和孟建出仕曹魏,引得诸葛亮长叹。    刘备沉吟片刻,终究只能苦笑道:“三位先生高见,可我刘备是汉室宗亲,理当匡扶汉室,我怎敢推托给数与命而不管呢?”    “我等山野村夫,不能跟将军共论天下大事,只是将军却来得不巧,我等今日之所以在此饮酒,是因为早上孔明要出一趟远门,我们在此饮酒相送,午后刚走。”    崔均把情况告诉了他。    原来最近天寒地冻,诸葛亮怕黄月英久居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