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三章 扬名  (第3/3页)
  因经学为文凭,便意味着解释权与话语权,再引申便是政治资源。    例如太学十四博士依惯例皆为今经文学家,而古经文学家一直致力于谋求位置,卢植是当世唯一的古经文博士。    故两派之间争斗不息。    甚至不止今古两派之间,今经文学或古经文学内部亦是门派林立,内斗不止。    而郑玄,是唯一有能力且也在消除争斗、融合古今文学的经学大师。    这在学术领域便是至高。    “郑师听闻少君之事,正与我等授课,他停下后行谶纬,得谶语:勿曰一木,不可成林,日月交替,百姓将兴。”孙乾接着说道。    谶纬之学自古有之,最为知名的,当属秦末时的“忘秦者胡也”,当时秦始皇的理解以为说的是北方的匈奴,即胡人,于是便修建万里长城,不曾想“胡”指的是胡亥。    汉代以经学治国,谶纬之学更加兴盛。    郑玄作为经学大师,自然也会谶纬之术。    他这句谶语的字面意思:不要说一根木头不可以成长为一片森林,太阳和月亮往复交替,百姓将要因此兴起。    但谶语从来不单单指字面意思,勿曰一木组合在一起便是楊,日月便是明,说的就是杨明。    所以也可以解为杨明兴起,百姓会因此而兴盛。    这和杨明为百姓而诛杀王甫呼应。    当然,它或许还可以解为其他意思,不过此时只能解成这样。    杨明听完自然愈发开心,此并非一句谶语之事,而是此事本身。    这就好比许劭评曹操之“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”,这是助他扬名!    “依公祐拙见,少君若能拜郑师为师,再有此番事迹,他日位及三公亦不是不能。”看到杨明反应,孙乾接着又说道。    杨明点了点头。    他并非有意三公,而是这确实会在日后给到他诸多帮助。    且孙乾句句戳人心坎,他很难不同意。    “如此,便劳烦公祐,我不日当往北海赴约。”杨明拱手说道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翌日为四月辛亥,天子下诏,在押囚犯尚未判决者,允许缴纳缣帛赎罪。    杨氏在为杨明缴纳一笔数额巨大的缣帛之后,杨明得以出狱。    杨明走出廷尉诏狱的这一天,整个诏狱外交通不畅,道路两旁尽是前来迎接之士人。    从诏狱外持续了一月的长龙便知,杨明当街诛杀王甫,已是名扬四海。    且关键是,他活着走了出来!    须知自恒帝开始,士人与宦官斗争,引发两次党锢之祸,均以士人失败告终,无数士人死于诏狱之中。    去岁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“党人”鸣冤,更是使得灵帝下诏,凡党人门生、故吏、父子、兄弟中任官者一律罢免,禁锢终身,并牵连五族,士人被打压到谷底。    所以此刻,杨明诛杀王甫且活着走出诏狱对士人的意义可想而知。    这是士人唯一的一次胜利,也是空前的一次反击!    三公中杨赐、刘宽在场,九卿也来了四人,且有百姓自带锣鼓。    杨明自诏狱出,一时间锣鼓喧天,欢呼四起,此等排场,东汉一朝闻所未闻。    杨明望着眼前场景也是心潮澎湃。    八年了,穿越已经整整八年,他终于迈出了争霸之路的第一步!    而且,是坚实的一步,就如同建造一幢摩天大厦,他为自己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地基。    这一路他走了很久,一直到穿过人群上了马车,他的心情才渐渐平复下来。    马车自大道而回,在一处小巷停留,接着便继续前行。    杨明此时已经在巷子里换了马车。    马车七拐八弯后转入一隐蔽的巷子,停在了一处酒肆前。    杨明下车,与门口的伙计对了个暗号,接着便进了后舍。    推门进去之后,内有一桌,桌上有两杯一盘一碟,杯中有酒。    桌一侧已坐有一人,面色白净,但高大健壮,此时闻声转头。    若有其他士人在场,见到此人必定会拍案而起,大喊一声奸宦。    然而杨明只是静静坐在了其对面。肉末大茄子的扬名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