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二十章:张居正的难言之隐  (第2/2页)
了!”    “行了,你们都出去吧,杂家也要告假称病了,真是个多事之秋!”    冯保站起,伸了一个懒腰,满面红光的脸瞬间变得暗沉。    就像是风烛残年的老翁,步履蹒跚的走了出去。    张大受懵了,不知冯保这是何意。    ......    今年春来得晚,内阁小池塘中的碧莲却早早的盛开了,像是在预示着什么,这让内阁中的阁臣啧啧称奇。    张居正在内阁中漫步,思考着未来,忽的看到了池塘中盛开的碧莲。    “这倒是一件趣事,寒风依旧,碧莲盛开,乃人间少见之事啊!”站在池塘边的张居正负手而立,啧啧称奇。    只是简单的欣赏了几眼,也没多想什么,又回到了自己的厅堂。    刚刚坐下,门外忽然传来了急匆匆的脚步声,紧接着敲门声响起。    张居正没想什么,就让来人进来。    来人不是内阁的阁老或者吏员,而是当今礼部右侍郎、翰林院学士兼文华殿讲读日讲官之一的陶大临。    看到陶大临,张居正有些纳闷,这个时候,陶大临应该在礼部衙门,怎么好端端的跑到这里来了?    要是有什么事,写个条子呈送内阁或者谴一吏员便可,何必亲自过来?    陶大临和张居正关系还不错,是张居正钦定的讲读讲官。    “虞臣兄!”    张居正站了起来,拱了拱手。    陶大临也连忙回礼。    一番见礼后,陶大临坐在了张居正面前。    “今早我去翰林院转了转,遇到一件趣事!”陶大临说道。    这让张居正来了兴趣,问道:“什么趣事啊?!”    陶大临开口道:“今年春晚,可我今早在翰林院见到了南归的燕子。”    张居正有些不以为意,“春虽晚,可也是春,燕雀南归,乃是常事!”    “可这燕子却是白色的,是一只白色的燕子。”陶大临再次说道。    这倒是让张居正好奇起来,黑色的燕子最为常见,白色的燕子还是第一次听说啊。    张居正捻着下巴上的胡须,饶有兴致的笑道:“这倒是稀奇,史书中常说寻得白鹿便是祥瑞,可却没说过这白燕。”    “哈哈哈,以元辅大人的能力,想要让白燕成为祥瑞又有何难?”陶大临哈哈笑道。    张居正笑而不语,依旧捻着下巴上的胡须。    陶大临忽然收起了笑容,变得郑重。    “白燕家贫,几无立锥之地,若非翰林院的学士搭救,修筑巢穴,恐暴毙于寒冬之中。元辅大人,下官,告退!”    没有多说什么,陶大临立刻站起,朝着张居正拱了拱手,头也不回的离开了。    张居正没有去送他,一直目视着陶大临离开。    “唉!”    当陶大临彻底消失后,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,目光变得复杂起来。    他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,也知道陶大临的弦外之音。    万历元年正月十七,张居正上疏万历,言及家中环境逼仄,房屋破败,要于京中扩建家宅。    万历皇帝同意了张居正的请求,于是,张居正开始在京中动土。    这一动,便是一个多月。    宣武门外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工地,占地面积极大,各种珍稀的材料目不暇接数不胜数。    时至今日,工地仍未完工。    不仅如此,张居正还在老家江陵城东,高调的修建“张太师府”,当时万历皇帝为了以示尊重,还为张居正亲笔书写了堂匾、楼匾以及对联,甚至还特意从内帑中调拨了一批银子,作为建造资金。    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,大权在握,加之万历的支持,使得当地官员上行下效,纷纷出资纳贿。    而张居正的家人来者不拒,招单全收。    这座家宅历从万历元年一直修建到万历三年,共计花费二十万两白银。    陶大临今天这番话的意思,就是想要点一点张居正这方面。    昨天下午,考成法开始确立。    张居正这是掘官员的根,得罪了官员,后果可不会好到哪里去,没有错都能挑出错,鸡蛋里都能挑出骨头,何况张居正还这么大摇大摆的挥霍肆意。    这无疑是把刀往敌人手中送,危险性很大。    张居正当然知道这一点,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。    他走出厅堂,站在门口,静静的看着不远处那小池塘中盛开的碧莲。    有些事,他不得不做。    掌控了内阁、六部、以及部分科道言官的张居正太明白自己在做什么,这种做法无异于挑动皇帝那微弱而又敏感的神经。    如果放在洪武或者永乐,他早就被诛九族了。    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利,可终究不是皇帝。    万历再小,也是皇帝!数沙人的万历强明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